微信客服
全国服务热线:0724-2498900
环境空气污染物是由气态物质、挥发性物质、半挥发性物质和颗粒物质(PM)的混合物造成的,其组成成分变异非常明显,空气污染的组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,包括气象条件,每天的不同时间,每周的不同天数、工业活动和交通密集度等。由于来源不同,空气中颗粒物的化学成分变异明显。 空气主要污染物:一氧化碳、铅及其化合物、氟化物、氮氧化物、二氧化硫、氯氧化物等。 | |
人需要呼吸空气以维持生命。一个成年人每天呼吸大约2万多次,吸入空气达15~20立方米。因此,被污染了的空气对人体健康有直接的影响。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,主要表现是呼吸道疾病与生理机能障碍,以及眼鼻等粘膜组织受到刺激而患病。当废气污染物浓度很高时,也会对植物产生急性危害。 废气主要污染物:二氧化碳、二硫化碳、硫化氢、氮氧化物、氯、一氧化碳等。这些物质通过不同的途径呼吸道进入人的体内,有的直接产生危害,有的还有蓄积作用,会更加严重的危害人和动植物的健康,不同物质会有不同影响。 |
检测项目 | 检测标准(方法)名称 |
一氧化碳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一氧化碳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 HJ 973-2018 |
氮氧化物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 HJ 693-2014 |
一氧化氮 | 环境空气 氮氧化物(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)的测定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HJ 479-2009及其修改单 |
二氧化氮 | 环境空气 氮氧化物(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)的测定 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 HJ 479-2009及其修改单 |
氨 | 环境空气和废气 氨的测定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HJ 533-2009 |
氰化氢 |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 氰化氢的测定 异烟酸-吡唑啉酮分光光度法 HJ/T 28-1999 |
臭氧 | 环境空气 臭氧的测定 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 HJ 504-2009 |
铬酸雾 |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 铬酸雾的测定 二苯基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HJ/T 29-1999 |
氟化物 | 环境空气 氟化物的测定 滤膜采样/氟离子选择电极法 HJ 955-2018 |
氟化物 | 大气固定污染源 氟化物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 HJ/T 67-2001 |
二氧化硫 | 环境空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甲醛吸收-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HJ 482-2009 |
二氧化硫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二氧化硫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 HJ/T 57-2017 |
硫化氢 |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《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》(第四版)第五篇第四章第十条(三) |
硫酸雾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硫酸雾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HJ 544-2016 |
二硫化碳 | 空气质量 二硫化碳的测定 二乙胺分光光度法 GB/T 14680-93 |
氯气 |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 氯气的测定 甲基橙分光光度法 HJ/T 30-1999 |
氯气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氯气的测定 碘量法 HJ 547-2017 |
氯化氢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氯化氢的测定 硝酸银容量法 HJ 548-2016 |
氯化氢 | 环境空气和废气 氯化氢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HJ 549-2016 |
沥青烟 |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 沥青烟的测定 重量法 HJ/T 45-1999 |
总烃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总烃、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HJ 38-2017 |
总烃 | 环境空气 总烃、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直接进样-气相色谱法HJ 604-2017 |
甲烷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总烃、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HJ 38-2017 |
甲烷 | 环境空气 总烃、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直接进样-气相色谱法 HJ 604-2017 |
非甲烷总烃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总烃、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HJ 38-2017 |
非甲烷总烃 | 环境空气 总烃、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直接进样-气相色谱法 HJ 604-2017 |
甲醛 | 空气质量 甲醛的测定 乙酰丙酮分光光度 GB/T 15516-1995 |
酚类化合物 |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 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4-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HJ/T 32-1999 |
总悬浮颗粒物 | 环境空气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 GB/T 15432-1995 |
铜 | 环境空气 铜、锌、镉、铬、锰及镍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《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》(第四版)国家环境保护总局(2003年)第三篇第二章第十二条 |
锌 | 环境空气 铜、锌、镉、铬、锰及镍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《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》(第四版)国家环境保护总局(2003年)第三篇第二章第十二条 |
铬 | 环境空气 铜、锌、镉、铬、锰及镍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《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》(第四版)国家环境保护总局(2003年)第三篇第二章第十二条 |
锰 | 环境空气 铜、锌、镉、铬、锰及镍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《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》(第四版)国家环境保护总局(2003年)第三篇第二章第十二条 |
镉 | 大气固定污染源 镉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/T 64.1-2001 |
镉 | 大气固定污染源 镉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/T 64.2-2001 |
锡 | 大气固定污染源 锡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/T 65-2001 |
镍 | 大气固定污染源 镍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/T 63.1-2001 |
镍 | 大气固定污染源 镍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/T 63.2-2001 |
铍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铍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 684-2014 |
铅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铅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 685-2014 |
铅 | 环境空气铅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 539-2015 |
砷 | 环境空气和废气 颗粒物中砷、硒、铋、锑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 HJ 1133-2020 |
硒 | 环境空气和废气 颗粒物中砷、硒、铋、锑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 HJ 1133-2020 |
铋 | 环境空气和废气 颗粒物中砷、硒、铋、锑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 HJ 1133-2020 |
锑 | 环境空气和废气 颗粒物中砷、硒、铋、锑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 HJ 1133-2020 |
烟气黑度 | 固定污染源排放 烟气黑度的测定 林格曼烟气黑度图法 HJ/T 398-2007 |
油烟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油烟和油雾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 HJ 1077-2019 |
油雾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油烟和油雾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 HJ 1077-2019 |
六价铬 |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《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》(第四版)第三篇第二章第八条 |
丙酮 | 气相色谱法 《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》(第四版)国家环境保护总局(2003年)第六篇第四章第六条(一) |
废气参数(氧,温度,流速) | 固定污染源排气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GB T 16157-1996 |
水溶性阳离子 | 环境空气 颗粒物中水溶性阳离子(Li+、Na+、NH4+、K+、Ca2+、Mg2+)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HJ 800-2016 |
水溶性阴离子 | 环境空气 颗粒物中水溶性阴离子(F-、Cl-、Br-、NO2-、NO3-、PO43-、SO32-、SO42-)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HJ 799-2016 |
PM10 | 环境空气 PM10和PM2.5的测定 重量法 HJ 618-2011及其修改单 |
PM2.5 | 环境空气 PM10和PM2.5的测定 重量法 HJ 618-2011及其修改单 |
氟化氢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氟化氢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HJ 688-2019 |
溴化氢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溴化氢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HJ 1040-2019 |
颗粒物 | 固定污染源排气 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GB/T 16157-1996 |
颗粒物 |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 HJ/T 397-2007 |
颗粒物 | 固定污染源废气 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 HJ 836-2017 |
乙醛 |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 乙醛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HJ/T 35-1999 |
苯酚 | 环境空气 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HJ 638-2012 |
2-甲基苯酚 | 环境空气 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HJ 638-2012 |
3-甲基苯酚 | 环境空气 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HJ 638-2012 |
4-甲基苯酚 | 环境空气 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HJ 638-2012 |
1,3-苯二酚 | 环境空气 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HJ 638-2012 |
2,6-二甲基苯酚 | 环境空气 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HJ 638-2012 |
4-氯苯酚 | 环境空气 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HJ 638-2012 |
2-萘酚 | 环境空气 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HJ 638-2012 |
1-萘酚 | 环境空气 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HJ 638-2012 |
2,4,6-三硝基苯酚 | 环境空气 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HJ 638-2012 |
2,4-二硝基苯酚 | 环境空气 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HJ 638-2012 |
2,4-二氯苯酚 | 环境空气 酚类化合物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HJ 638-2012 |